师生共建 | 公共艺术专业在香炉山村编织《云谷》,奏响中法艺术共融乐章
来源:原创文章|发布时间:2025-06-06 17:29:10|浏览人次:36

    在湖北黄梅香炉山村的层峦叠翠间,在永安水库的碧波荡漾旁,公共艺术专业师生以竹为媒,创作了公共艺术作品《云谷》,成为中法艺术交流的独特载体。

 

    香炉山村近年来依托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,发展出“田园+艺术”的乡村振兴模式。此次《云谷》的创作,既呼应了《采气·再叙》中法音乐驻地项目的主题,又融入了当地村民的传统技艺,展现了公共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创新实践,象征着学院“开放包容、实践育人、服务地方”理念的生动落地,一场由青春、艺术与在地文化共同谱写的交响曲在此奏响。

 

扎根沃土,田野课堂跨界对话

    当收到东湖杉美术馆关于“《采气·再叙》中法音乐驻地项目”公共艺术作品设计及搭建的邀约,公共艺术学院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核心团队。2025年4月19日至4月23日,师生深入黄梅香炉山村,明确工作目标:创作一件能与《采气·再叙》音乐主题共振、又能深刻反映在地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。

 

    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“田野专业课”。方案设计阶段,师生们在村民老屋讨论、绘图、选材,落地实施时,挑战接踵而至,当我们带着测量工具与中法音乐人共同穿梭在乡野之间选址时,迎接我们的是持续不断的春雨。雨水突袭之时,同学们为老手艺人撑起雨伞,项目活动方为每一位工作人员送出雨衣——这一刻,艺术创作升华为一场人与土地、人与人的真情互动。

 

师生共筑,汗水浇灌《云谷》绽放

    历时4天的精心打造,公共艺术作品《云谷》终于在山谷间绽放。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在材料解构、模块组建、造型搭建的过程中,师生与村民紧密协作。即使天气湿滑,大家依然坚持在泥泞中考察舞台场地,运输材料,搭建框架,确保一切能按计划进行。大家的衣服、鞋子都被雨水打湿了,满是泥泞,但内心充盈。

    作品以极具当代感的流线造型,模拟水波荡漾的自然意象,呼应“采气”主题。轻薄白纱随风自然震颤,宛如山林轻柔的呼吸,山风穿过,奏出空灵清越的自然乐章,将乡土情感融入艺术空间。

 

专业赋能,服务地方的发展之道

    《云谷》的成功落地,是公共艺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、践行“服务地方”发展理念的缩影。公共艺术专业将《公共空间设计》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搬到田间地头,正是公共艺术专业建设精准对接地方文化需求、师生用艺术才华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,是“把图纸搭建在祖国大地上”的公共艺术实践。

 

    参与《云谷》的学生,不仅收获了作品落地的巨大成就感,其项目成果经认定也被授予相关证书,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、创造力和责任感,这是一场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。

 

作品名称:《云谷》

创作教师团队:汪甜、黄雅丽

创作学生团队:王瀚瑶、邹刘琛、陈凯薪、陈赞宇、范思扬

项目支持:东湖杉美术馆

作品地点: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香炉山村